员工风采
【“科改示范行动”案例连载14】 成都材料院:勇当钒钛特钢新材料产业创新排头兵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结合我国攀西资源高质量开发需 求,2017 年6 月,攀钢集团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攀钢集团”) 依托国家级首批转制院所—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成立了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成都材料院”) 。2020 年11月,为进一步提升钒钛特钢领域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引入了3家钒钛特钢领域上下游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成都材料院现为成都市十大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先进金属材料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建院以来,成都材料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钒基、钛基、镍基、钴基、铁基等高端材料及其零部件的研发与应用研究,研制首发产品、首创工艺、首台套装备,经过3年多快速发展,逐步成长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成都材料院拥有“ 航空发动机用高品质高温合金”“ 高端功能型钛及钛合金”“ 先进功能材料开发” 等近20 个高水平项目团队,年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省部重大专项、前沿性基础研究、战略性新兴产品开发、重大成果转化 、自主探索研究等重点项目60 余项,先后开发出进口替代产品7 项,聚集重点领域布局和培育高价值专利 400 余项。构建起“ 专精特新” 产业的育成孵化生态基地,打造了“ 技术+市场+数字智慧+政策+资金”生态圈,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与战略客户、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共建实验室 ( 研发中心)8个,延伸创新链的上下游合作。加强跨界融合,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建设数字化研究院,着力推进智慧科研。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在3D打印增材制造、储能材料等领域布局育成孵化项目10 余项,开发的气雾化激光打印用钛粉、高端丝材产品质量居国内领先水平,为培育“ 隐形冠军” 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
按照“ 三因三宜三不” 原则,2020 年 11 月,成都材料院引入3 家钒钛特钢领域上下游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设立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 会,成立党总支及相应群团组织。优化董事会席位设置,增强企业用户的话语权,更好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优化公司组织架构,形成“ 三部一中心”、两个研究所和 N 个创业育成孵化团队的创新创业新格局。制定总支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议事规则,初步形成界面清晰、授权到位、简洁高效 、规范运行的经营机制 。
成都材料院全面实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签订任期及 2021 年契约化经营目标责任书和聘用合同书,明确经营考核指标及考评规 则,强化经理层责任意识,落实经营主体责任 ,用好、用活市场化的“ 选育用留”机制,外引智慧,内挖潜力,夯实创新团队建设,2020 年引入成熟人才、博士 18 人,并制定实施“ 一人一师一 图一表”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围绕重大项目探索以“ 揭榜挂帅”为主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等隐形台阶,大胆起用善谋实干的青年才俊,如某国家关键核心材料开发项目团队平均年龄仅 33 岁。
成都材料院全面推行以“ 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服务,大力推进项目负责制。鼓励科技人员自主选题、自由探索,最大限度地赋予科技人员学术和技术自主权。2020 年,18 项重点应用基础研究和育成孵化项目均由科技人员自主选题,占项目总数的 26%,内容涵盖3D 打印 、储能 、舰船、 航空等诸多领域。35 项重点生产线提质增效研发项目,技术路线均由科技人员自主探索,占项目总数的 51%。授予项目负责人自主管理权、创新团队组建权、项目经费审批权、外委合作决定权及物资采购审批权,建立 “ 一站式” 服务保障机制,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动能和效率显著增强,形成 科技创新创业“ 万马奔腾”的新局面 。
成都材料院突出高价值知识产权集群布局,聚焦特钢、钛及钛合金材料,围绕新产品研发、工艺装备开发、生产线成套系统集成的核心技术和 关键共性技术,以突出高质量和高价值为导向,积极构建集群式知识产权 。2020 年申报发明专利 130 余项,形成专有技术 10 余项。联合起草并发布 GB/ T 39251 —2020 《 增材制造金属粉末性能表征方法》,填补了国内增材制造金属粉末性能表征方法的标准空白 。
成都材料院围绕创新链条的不同阶段,差异化建立专项经费保障机 制。设立基础研究 、原创探索 、自主选题的专项研发资金,鼓励引导青年科技人员坚持需求导向和前瞻引领,潜心开展前沿、交叉领域基础研究。
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成果。设立科技创业基金,支撑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创 业项目立项研究,催生产业化技术方案和商品化样件,培育产业化“ 育苗”。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支持具备可转化的技术成果实施产业化转化,建立产线,孵化新的科技公司 。
成都材料院打造“ 技术+市场+数字智慧+政策+资金”生态圈,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根据 “ 种子”“ 育成”“ 孵化”“ 产业化” 产业孵化项目 不同阶段,建立差异化“ 施肥”、精准培育机制。构建集技术研发 、 成果孵化、产业转化、产品应用和标准制定于一体的特色平台,坚持培育为客户提供特色化、定制化的新型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的产业孵化项目 。
一是探索超额利润分享机制。成都材料院对经营层经营业绩设底线档。超过利润挑战目标后,按照超过挑战值额度净利润的8% 给予奖励。同时,将利润分成的一定比例,作为任期激励,延期支付 。
二是建立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评价制度。成都材料院对科研人员和创 新团队的评价,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 、体现创新价值为准则,以技术价值 、经济价值 、科学价值 、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创造为核心,注重评价代表性科技成果的创新贡献和技术价值,促进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与先进同行标杆对标,增强价值创造和价值贡献 。
三是实施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成都材料院根据不同的转化方式、不同 的业务类型差异化确定激励额度,同时明确分红激励的约束条款。2020 年,依托成都材料院改革机制,产业孵化项目实现分红 240 万元,有效激 发了科技人员推动成果市场化转化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
成都材料院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将党建工作写 入股份公司章程,颁布“ 三重一大”、 党组织议事规则等系列制度,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制定发布“ 三个区分开来”容错纠错管理办法,为失败风险较高的创新创业项目,营造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鼓励科技工作者和创业者的大胆创新、 勇于探索 。
一是经营业绩显著提升。2020 年,成都材料院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和经营风险挑战,以股份制改造为契机,以市场化运营为抓手,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提高经营效率 。实现营业收入 6 197 59 万元,同比增长 102% ;完成利润总额 606 75 万元,同比增长 121 6%;承担 2 项揭榜挂帅的国家 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顺利完成里程碑节点目标,5 1 项各级政府及企业重 点研发任务完成率达到 100% 。
二是关键核心材料开发取得突破。成都材料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航 空发动机转动及静止件用高品质高温合金 、海装用高强耐蚀合金 、飞机起 落架用超高强结构钢等7项进口替代新产品开发成功。高品质高温合金质 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低膨胀高温合金实现批量稳定交付,打通了 M on-e lK500 高强耐蚀合金全流程工艺,300mm≤ϕ ≤400mm 规格的 A100 超高强结构钢合格率 100%。突出钛及钛合金创新需求,推进创新布局由跟踪型向引领型、开创型转变,高强高韧钛合金中厚板 、高强高韧耐磨钛合金薄板 、钛钢复合卷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高强高韧钛合金中厚板实现了多规格、宽板幅 、高品质装甲钛合金板材的工业制备。成功开发出3 0 ~ 4 0 mm 高强高韧耐磨钛合金薄板,国内首创成功工业试制出规格 ( 6 + 1 2 ) mm × 1 700mm × 8 000mm 的钛钢复合卷 。
三是聚焦科技前沿,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2020 年,成都材料院坚持市场导向,聚焦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创业孵化 。自研的10个孵化育成项目中,2个项目成功实现试产试销,5个项目成功试制出样品,3个项目达到既定年度科研目标。增材制造用球形钛粉的收率 、流动性和氧含量控制等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快速建模、精密打印、退火及表面抛光后处理等系统集成 3D 打印技术。同时,逐步建成和完善成体系、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围绕金属材料先进制造与应用,构建“ 材料基因设计+大数据与数值仿真+实验平台+验证平台+组织表征+ 应用评价” 的全流程研发支撑体系。围绕钒钛特钢新材料创新需求,建成丝材、管材及粉体材料制备、增材制造等系列特色研发平台,以及焊接、成型、热处理、腐蚀等应用技术支撑平台,为多规格 、多系列的高端钛合金及特种合金材料制备与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