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风采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现状如何有什么问题吗?

    发布时间:2023-03-23 03:45:08 来源:乐鱼体育差不多的 作者:leyu乐鱼网站 阅读 61

      。1998年国家开始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的政府完全定价方式,由国家计委制定依据新加坡成品油市场价格制定各省市汽、柴油的中准价格。

      给予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上下5%的价格调动权限,并且调整的间隔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两个月。由于仅参考新加坡市场价格的弊端显现,后来调整为以新加坡、纽约和伦敦三地市场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来确定成品油中准价格,两大石油集团公司允许调价的幅度扩大为8%,成品油价格的变动幅度进一步扩大。

      第二阶段为2009-2013年,由政府指导价格转变为政府指导下最高限价。政府指导价格是在国内外价格联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中准价格,给予企业一定的调整权限。

      随着2008年挂靠油种的调整,我国变为以迪拜、布伦特和米塔斯三地原油价格为基础来确定政府最高限价,并给予企业一定的定价自主权。

      第三阶段为2013年以来,由政府指导下的最高限价转变为政府最高最低限价相结合的调价模式。为了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保障能源长期安全供应,我国取消4%的价格变化幅度限制,设置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进一步缩短我国成品油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调整为10个工作日,使得成品油短期价格波动更加频繁。

      设立每桶40美元的调价下限,在保障成品油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的同时,确保成品油市场的供应稳定。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历程是一个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从政府完全定价,到政府指导定价,再到如今市场运行机制对成品油价格的影响程度越来越高,价格调整更加灵活,趋于常态化,我国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改革成效具体表现在企业生产动力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竞争格局优化和石油市场秩序规范等方面。

      第一,原油炼化企业的生产动力明显增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汽车进入居民家庭日渐常态化,成品油需求迅速增长,原油进口规模也逐年扩大。

      在市场竞争条件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国内炼油厂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加入生产行列。如果成品油价格机制不改革,便容易出现批零倒挂现象,因为零售价为国家定价,批发价由两大石油公司自主定价,在供需关系紧张时,成品油批发价格出现高于零售价格的情况,直接导致成品油终端销售企业遭受损失,生产动力下降。

      第二,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稀缺性和对环境的损耗程度是其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落脚点。

      促使企业改变过去粗放型生产方式,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力度与创新,综合把握经济发展、能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三,成品油终端市场中多元化市场主体竞争局面形成。2019年,《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成品油市场环境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中央定价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稿)发布,使得成品油经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模式自主定价。

      第四,为积极响应中央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内不少省市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逐步下放成品油审批权限,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成品油营商环境,鼓励更多有资质的民营企业致力于乡镇地区加油站的投资建设,吸引了一些外资企业加入到国内加油站的建设与布局。

      国有石油公司更多是基于已建加油站的地理区位优势进行改扩建,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进一步提高加油站效益,从而形成市场竞争主体更加多元化的局面,非国有企业逐渐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国内成品油市场发展成为相对分散的市场竞争格局。

      第五,有效抑制了石油市场投机套利的行为。随着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不断改革,调价时间大大缩短,使得成品油价格能够更加灵活地反映市场信号和市场预期,市场上因获利而囤积油品投机套利的行为大大减少,市场秩序逐渐规范化。

      其次,定期发布关于价格调整的信息,提高了调价机制的透明度,有效避免了社会上存在的误解和质疑。

      随着我国能源领域石油石化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我国石油行业流通管理“放管服”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相对宽松的行业政策环境在给予民营油企越来越多的自主权的同时,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该背景下,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效果,总结如下。

      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国成品油价格变化深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供求关系主要随政策、季节性、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季节性因素、经济因素等影响因素最终都呈现在成品油价格的短期波动中。

      以2019年为例,对成品油供求关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加强对成品油税制改革的监督。由于过去市场中充斥着各种渠道的廉价石油产品,相当一部分都没有发票,2019年国家加强了对成品油产品的税收监管,不开具发票的销售行为几乎不再出现。

      在对劣质油进行了有效监管后,优质油得到更好的销售,市场也变得更加规范,价格也随之上涨,成品油市场的政策变化引起供需结构的变化,国内成品油需求量下滑,在供给量持续增加的条件下,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被遏制,国家逐步放开交通管制措施,日常出行量得以恢复,对成品油的需求量增加,油价开始逐渐回升。从近几年成品油价格调整次数和波动幅度来看,成品油价格与成品油供求关系变化的相关程度明显提高。

      近年来,在全球炼化行业发展变革的宏观形势下,我国炼化行业已实现由扩大行业规模到强化我国炼化能力的转变。为了推动炼油省市布局的优化,我国《石油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出台并提出加快构建七大石化产业基地,推进炼油厂和化工的一体化和集约化发展。

      中国重点建设的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沿海重点经济开发区,有利于依托海上管道运输渠道,充分利用好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红利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基地采用集约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中国炼化企业的产出效率,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当前全国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原油和成品油油库已经超过3000座,与此同时,社会经营单位的成品油库库容持续稳步增长,许多新的油库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总体来说,炼油领域的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较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优势地位。输油管道的公平使用、炼油能力的加密布局与大规模油库的结合,发挥其运输、储备和调节作用,对市场的影响逐步增加。

      各类所有炼化企业市场相互叠加,国内各区域成品油市场之间联系更加密切,市场对价格的敏感性更加同步,成品油市场全国一体化进程加速,区域价格差异整体降低。

      石油期货市场作为我国提升国际原油市场定价话语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抓手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国际原油定价体系大致经历了从成本定价、到寡头垄断定价、再到欧佩克主导定价、最后演变为现阶段的原油期货定价的转变。

      其中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原油供需关系的调整和原油期货市场的发展是国际原油定价体系中议价权变更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国内外原油价格联动较为紧密,国际油价与国内成品油价格在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下早已实现接轨。

      除了三大国际原油期货——WTI、BRENT和迪拜酸性原油期货品种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不断发展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试图通过期货市场交易量的增加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议价话语权。

      但是由于国际市场上主导的原油期货品种均以美元计价,其他货币计价的期货品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少,因而原油期货市场的影响力有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显示出明显成效。与成品油市场化改革相配套的流通体制改革也随着成品油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但是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和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现行的石油流通体制也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成品油生产与流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疏通。随着我国进一步放开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权限,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降低,但由于受到过去长期国有石油企业的行业垄断和规模效应影响,能够达到准入条件的民营企业并不多,使其所占市场份额提高的难度较大。

      石油流通规范体系有待健全,具体表现在流通监管和立法规范上。在流通监管层面,由于监管主体相对分散、部门间缺乏系统合作而衔接不畅、流通中价格违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石油流通行业信用体系缺失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市场监管力度较为薄弱,规范化市场竞争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在立法规范层面,我国专门针对石油流通行业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大多属于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法律效力,在对行业的规范上发挥的作用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