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风采
中华文明的特性及其今世价值
中华文明具有容纳性、敞开性和兼容并蓄性等特色,中华文明“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质量不只孕育出各民族联合一致的“大一统”价值观,并且构成中华民族调和容纳、文明互鉴、平和开展的前史传统。联合一致的“大一统”文明,是中华民族最深重的价值寻求,在今世表现为把多元的民族和文明凝集成一种力气,一起致力于中华民族巨大复兴。
作者简介:沈桂萍,女,会主义学院民族与宗教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首要从事民族与宗教研讨。
学界对文明的界说有几十种,但不管哪种界说,文明都包含着物质和精力两个领域方面,在结构上有表层、中层和中心三个层次。文明的表层结构是习俗(包含寓居、饮食、服饰、婚姻、丧葬、礼仪节庆等),文明的中层是语言文字以及以此为载体记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典章原则等,文明的内核是价值观,也便是引导人们行为和思维的民族精力。民族精力浸透在文明机体的各个方面,是民族文明之魂,统摄和标准民族文明方法和开展方向。
迄今为止,学界关于各种文明类型的认知,首要根据对必定规划的文明形状在以上三个层面上的一起表现为根据。据此,咱们知道,古往今来日子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一起发明的中华文明,连续5000年而未中止,不管在规划和内容上都表现出源源不绝,博学多才。这一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联合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凝集力的重要精力资源和文明基因。中华文明之所以表现出强壮的生命力和内聚力,是由中华文明的容纳性、敞开性和兼容并蓄特质所决议的。
公元前2600年左右,我国前史进入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先后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服人”、“厚德载物”、“以理服人”、“有教无类”重在教化等思维,其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对中华传统文明发生深远的影响。儒家思维中心是“礼”、“仁”,“礼”即建构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次序和社会标准原则,“仁者,爱人也”,这是一种“以德治国”的战略,不只影响了历代统治者,并且影响了我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法,构成了我国人谦恭的性情,“有礼貌”、“讲道理”、“以理服人”是我国人处理人与人联系的首要方法。在儒家思维系统中,和是一种精力,一种寻求,一种状况,一种境地,一种政治才智,一种人文关心,一种品德诉求,一种理想境地。这些思维价值反映了儒家思维对各种不同文明深广的容纳性,奠定了中华文明容纳性的特质,这种容纳性既是对不同文明集体的容纳,也是对不同思维建议的接收,是供认差异,容纳多样,这是调和同处的文明,不是文明抵触的文明。
这些思维观念、方针取向和原则构建,通过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一致全国”的文明整合,通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两汉隋唐今后中华大地上历代华夏王朝和边远当地当地政权竭尽全力的一起推进,逐步凝练成中华文明的底子价值,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一起的精力回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明基因,并依此引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明往来沟通交融,促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构成与开展。
中华文明着重“礼”和“理”,这种文明的底子精力是一种着重自觉自律的人文精力,这和西方文明有不同,西方文明比较着重外力,他们崇奉天主和法令。我国人着重懂事(礼),对不同文明采纳敬重的情绪,在此基础上通过讲道理,确认不同文明集体的一致,这就避免了抵触和战役。
“国际上全部的战役都为两类原因此打:一是为了认识形状,例如中世纪的宗教战役、西式民主的强势推进、文明的抵触等;二是为了资源,例如西方大国在传统工业化时期对殖民地、动力、战略运送通道、规矩制定权的抢夺。”[1]但是,恰恰在这两个方面,我国历代王朝,不管是华夏王朝仍是边远当地当地政权,绝少自动挑起过大规划对外战役。“几千年来,认同中华文明滋补的历代政权崇奉道义政治、怀柔远人、全国归心,无称雄、无扩张、无殖民、无掠取、无以强凌弱的炮舰方针,无强加于人的不相等条约。在处理我国和周边国家的联系时,中华文明坚持‘礼’的原则与‘道义’话语权。一方面建构‘朝贡’系统,首要是礼仪性与名义上的朝贡。另一方面,一向倡议‘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调和共生’等观念”[2]。这种容纳性,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强壮内聚力。
中华文明的容纳性,孕育出中华文明表现方法的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不只体现在中华文明是古往今来日子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及其先民一起发明的,并且表现在中华各民族文明在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明在互相交融同昌盛开展,逐步熔铸成绚烂光辉的中华文明。
前史上曾经有许多古代民族走上我国前史舞台,这些民族通过诞育、分解,往来沟通交融,逐步演变成今日中华民族咱们庭内的56个民族。古往今来的中华各民族一起发明了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绚烂光辉的科学技术、闻名遐迩的中华医学、深邃长远的思维宝库等中华优异文明效果。
我国有80多种语言,20多种文字,用各种语言文字传唱、书写的古典诗篇、戏曲、小说反映了中华各民族的出产、日子和互相沟通交融的进程。我国是国际上最早培养、栽培水稻的国家;中华各族儿女制作了故宫、长城、布达拉宫等光辉的前史修建;各民族公民在实践中发明的中华传统中医、藏医、蒙医、尔医等,是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明中的儒家思维、道家思维、法家思维等,特别是古代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思维,深邃而影响长远。汉字是国际上最陈旧的文字之一,也是运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它作为记载、保存、传达思维文明的东西,对推进人类的文明前进和社会的开展,起了不行代替的效果。少数民族中的蒙古族、藏族、尔族、哈萨克族、朝鲜等20多个民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字。其间纳西族陈旧的东巴文字,是国际上仅存的人能运用的图像象形文字,是民族文字的“活化石”,被视为全人类的名贵文明遗产。
用各种文字发明的著作,在中华文明宝库中占有崇高的位置。汉族的《论语》、《史记》等思维学术著作,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中的许多名作,可谓经典。很多少数民族也奉献了传世名作。如尔族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才智》;国际上最长的藏族说唱体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三大前史名著《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苗族具有稠密神话色彩的发明史诗《盘古歌》;柯尔克孜族的英豪史诗《玛纳斯》;彝族众所周知的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等等,不乏其人。像尔族民间故事《阿凡提》的主人公阿凡提大叔,机智幽默,伸张正义,遭到了全国读者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欢。
在科技方面,华夏区域的造纸、酿酒、制陶、纺织等出产技术传入边远当地区域,促进了边远当地区域经济开展。边远当地区域名目繁多的农作物种类,如高粱、玉米、花生、芝麻、葱、蒜、西红柿、胡萝卜、葡萄、西瓜以及核桃、胡椒、石榴等先后传入华夏区域,大大丰厚了华夏区域的农作物种类,促进了农业的开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北部和西北部区域的各民族,除为国家供给大批优异战马、为华夏区域交通运送和农业出产供给役畜和耕畜外,还为内地运送了很多的肉食、皮裘和其他畜产品。
在地理历法方面,除汉族的阴历之外,少数民族也曾运用过多种历法。如藏历、傣历、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和崇奉教的各民族运用的回历等等,都各具特色。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是人类最陈旧的历法之一,为提醒人类历法来源的奥妙供给了名贵的佐证。
总归,博学多才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民族一起发明的,是数千年来我国各民族及其先民沟通学习、互相吸收学习、一起开展前进的效果,中华文明的连续和开展是多元文明沟通交融的效果。在长时间的前史开展进程中,勤劳、英勇、才智的中华各族公民,不管人口多少、前史长短、习俗异同、经济文明水平开展凹凸,在文明、科技、修建、医药、艺术、体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发明和优异的效果,都为发明绚烂的中华文明作出过自己的奉献。
中华文明的“礼”、“理”文明必定孕育出“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特质,中华文明重“仁者爱人”、互利协作、四海一家等等观念,显示出中华文明的敞开性。一起,“礼”、“理”文明倡议互相学习、学习吸收,具有兼容并蓄性。古往今来,我国与国际其他文明沟通互鉴的进程从未连续。“在古代,我国的丝绸、瓷器和四大发明传入阿拉伯国家,并由阿拉伯人带入欧洲,阿拉伯医学、地理、数学、修建等方面的文明效果传入中土,极大丰厚了我国社会文明形状。”[3]
中华民族前史上有三次严重的思维交融:一是汉代印度释教传入,中华文明接收吸收,终究构成了以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中华文明品德系统;二是教自唐代、基督宗教在明末大规划传入后与中华文明的磕碰、磨合、相融,终究成为我国化宗教;三是近代以来,我国遭受西方严重冲击和应战,中华民族积极探究各种路途,终究挑选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和文明传统紧密结合,敞开了马克思主义我国化的巨大进程,直接推进了中华文明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
对我国文明影响至巨的释教发源于印度,东汉晚期传入我国后历经了一个我国化的进程,不只发生了赋有文趣和道理的禅宗,一起也融入了艺术,表现在许多精美绝伦的雕塑和岩画等方面。至于释教对习俗文明的影响,更是昂首可拾。
尽管原始释教着重出生,但释教在我国开展中逐步改动出生特征,着力着重忠孝功用。比方,从东晋末年开端,释教清晰要求在家的释教徒有必要优先遵守国家法令、品德标准。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对落发与在家不同崇奉方法的规则,着重在家信徒首先是要“敬君而奉亲”。大乘释教正是通过大力宣扬“庄重疆土、利乐有情”的济世度人而遭到我国民众遍及欢迎,最具我国化的释教禅宗更是罗致儒家的心性说和道教的天然说而完成释教的革命化转型,直满意即佛,而我国近现代释教界仁人志士更是把人世释教、人生释教的入世情怀开展到极致。
“北宋闻名道士张伯端吸纳释教禅宗的心性论和儒家品德性命的观念,使道教完成了由外丹术向内丹术的改变。道教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则把三教合一作为创教的清晰主旨,故而在全真教中道、佛、儒三教教主遭到并排推重。而三教的重要经典《品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一同被列为全线]
教在我国通过1300多年的本乡化、民族化开展进程,更是文明互鉴、兼容并蓄的模范。教与国际上其他宗教比较,最大特色是政治性。“自教创建开端,宗教与政治之间就几乎没有边界,宗教社团便是国家,宗教首领便是国家统治者,宗教经典便是国家法令。”[5]教教义以为,人间全部权利都归于以及遵守,遵守使者,以及遵守中具有威望的人。进入我国后,教挑选了日子的、习俗和文明的宗教开展战略。因为散居全国,未能构成一种政治力气,也没有寻求从政治上开展,而是挑选依靠和顺从政权。我国教义中教导每个要“顺主、尊圣、遵守执政者”,这种“变通”还体现在各地的寺建造,一般都把皇帝的“圣谕”刻在寺碑上,以示“感戴皇恩”。“忠君爱国”逐步开展成我国教的重要传统。特别是明末清初,一批我国以儒释道,以儒家的、宋懂事学的术语、概念表达教的教义教理,完成教的我国化,也便是中华文明化,使得我国教以忠主忠君习惯政治需求,以儒伊合流习惯干流文明,以随顺传统习俗习惯社会日子。
从外来宗教与中华传统文明结合、本乡宗教与儒家文明交融的前史,咱们能够深刻地感遭到中华文明因“博采众长”而在内容上显示出“博学多才”。中华文明绵长的前史开展进程,是本乡文明与外来文明多元并存、扬长避短、融会贯通的进程。外来文明的我国化,丰厚了中华文明的特质,中华文明海纳百川,也促进了外来文明的本乡化。
中华文明不只在本身形状上呈现出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特质,并且各种文明元素在社会功用上互相配合,各得其所。中华传统文明中“以儒治国(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功用尽管各有其道,但一起方针却都是教人为善,比方从原始释教一向到现在,都撒播这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释教”。具体说来,儒、道、佛分别在人与天然、人与社会和身心联系上承当了各自的调和效果。中华文明“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质量还促进各宗教隶属尘俗政权,认同皇权,保护皇权的政教联系,以及各宗教之间相等尊重、友善同处的联系。
中华传统文明对外来宗教的兼容并蓄,还构成了我国宗教政主教从、多元通和的前史传统,这一前史传统是咱们名贵的文明遗产,在今日提高成我国宗教文明中互相容纳、重视品德、爱国爱教等价值取向,仍是我国社会各宗教友善共处、公民群众休养生息的重要价值原则,更对国际规划内不同宗教、不同文明友善共存供给了学习。我国人的宗教精力是人本理性、入世崇德,这种精力既罗致各类宗教文明的精华,又逾越了各种宗教文明的纠缠,这是中华民族给国际人类文明奉献的名贵精力财富。
价值观是文明的精华。千百年来,中华各族儿女在发明绚烂光辉中华文明的一起,也逐步构成联合一致、调和容纳、多元互鉴等重要价值观和品德取向。这些优异传统价值是几千年来滋补中华各民族儿女的名贵精力食粮,在新的局势下,以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为辅导,宏扬中华优异传统价值,赋予中华文明新的年代内涵,是建造中华民族共有精力家乡的年代使命。
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性,孕育出中华各民族保护国家一致的“大一统”认识。早在先秦年代,华夷五方之民共称全国的观念和全国大一统的理念现已家喻户晓,历久弥坚。秦汉创始分配我国两千余年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式后,古往今来日子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往来沟通交融,联合一致成为中华各族公民的最高利益,联合一致的“大一统”价值观也成为中华各民族的最高寻求,成为各族公民一起的心灵归宿,成为引领、统摄多元文明开展的重要精力枢纽。在今世,联合一致集中表现为保护祖国一致和民族联合,构建调和社会,建造美丽我国,为完成中华民族的巨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华优异传统价值是中华文明脉动几千年的中心力气,与咱们的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今日,咱们以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为辅导,承继和宏扬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力,开掘和分析中华优异传统思维品德,让它们焕宣布年代价值,使得中华优异传统价值成为引导咱们神往和寻求讲品德、向善的重要思维源泉。尤其是要以联合一致的价值引领各民族同胞共居、共学、同事、共乐,咱们互相尊重、互相赏识、互相容纳,友善共处、同舟共济,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我国梦。
中华文明的容纳性特质,使得重信守诺、调和容纳成为中华各民族都崇尚的传统美德。各民族传统品德中都有诚笃守信、谦善礼让、调和容纳等内容。蒙古族谚语有“马能够下,言不行食”,“为人忠厚,人才干够取信于人”;尔族古籍《福乐才智》劝说人们要善待各式各样的人,壮族建议“邻里是兄弟,相敬又相让”的调和理念,汉族等民族传统儒家思维着重“仁、义、礼、智、信”,寻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全国的品德修养和人生境地。
在少数民族传统美德中还有许多着重崇尚天然、热爱日子、勤劳才智、各族相亲、热情好客、同舟共济、讲究道义等内容,都是中华优异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中华文明的容纳性特质,在今世还表现为中华各民族文明互相学习、互相赏识、互相学习,在变革开展中发明同享共学的年代文明。各民族共创中华文明、各民族同享中华文明,各民族共传中华文明。正如一个音符无法表达美丽的旋律,一种色彩难以描绘多彩画卷,中华各民族文明正是在往来中加深了解,在沟通中扬长避短,在交融中互相认同,在学习中完成立异性开展。也正是有了这些文明同享和文明认同,中华民族咱们庭才焕宣布深重的患难与共情怀、坚韧的同舟共济认识,高昂的同心共济精力,让每一个民族优异文明成为全部民族所共有、共赏、同享、共传的文明,历久弥新。
相较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是国际上具有强壮活力的陈旧文明,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性。中华民族是一个长于学习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长于学习吸收的文明。2015年10月,习在伦敦金融城的讲演中指出,当今国际,敞开容纳、多元互鉴是主基调。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咱们园中,各国尽管前史、文明、原则各异,但都应该互相调和共处、相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鉴、互相学习,摒弃全部高傲和成见。唯有如此,各国才干一起开展、同享昌盛。
“文明因沟通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厚”。国际文明史是一部文明开展交融的前史,在全球化年代,敞开容纳、多元互鉴是21世纪人类文明开展的主基调;加强协作、增进一致,成为全人类一起面临的主题。中华文明博学多才,源源不绝,它是在中华民族开展的长河中构成并发扬光大的,又是在长时间的与各个国家的文明沟通、交融的进程中互相吸收、互相学习而开展的。中华文明与人类一起价值具有内涵的一致性,咱们应持续开掘中华文明特性、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结合,探求中华文明与国际其他文明的共通性,为建构全人类一起价值探究出更有用的途径和计划。只要秉持敞开、容纳的沟通精力,文明的花朵才干开得愈加绚丽多彩。
[1][2]潘岳.中华文明要为建构人类一起价值供给重要支撑,会主义学院网站2016年12月15日。
[3]丁隆.让文明的活动鲜活起来,拜见《公民日报》2016年1月27日第5版。
[4]学诚.调和宗教发生于对话与协作,见《公民政协报》2011年4月28日,第12版。
[5]韩星.教在我国开展的前史经验与启示,见张风雷主编:《宗教研讨》,第198-215页,宗教文明出版社2015年版。